為什麼在家煮的咖啡和咖啡店賣味道不一樣?

當咖啡成為日常時,不少人會在家沖煮咖啡,從磨豆子開始,為自己煮上一杯咖啡。 不過可能會發現,不論怎麼煮,哪怕用同一種咖啡豆,或透過咖啡師教過的幾個小訣竅,煮出來的咖啡和店裡的在口味上還是相差了一大截。 相信這是好多咖啡愛好者多多少少都有這個疑問,你可能覺得咖啡師沖的咖啡更好喝,這當然跟他們訓練有素,技法嫻熟有關係,但更重要造成差距的因素可以用幾點來分析。 差距一:咖啡機 說實話,家用咖啡機,不論多高級和店裡上萬塊的專業設備,差距可不是一點半點的。 首先,店裡使用的商用咖啡機一般都需要電工和水管工來安裝,還會定期保養,這些成本的投入使得店裡的咖啡機表現得更加專業。 其次,商用咖啡機的設計也比較精密,這也是為什麼機器本身昂貴的主要原因。最簡單的例子,用咖啡機的溫度就沒辦法像商用的那樣保持穩定。 哪怕是精確地計量咖啡豆的用量,家用機器的壓力和溫度也不能保障。 差距二:磨豆機 你的磨豆機也很關鍵。如果你用的是螺旋槳式磨豆機,俗稱砍豆機,因為它磨出來的咖啡粉粗細不均;有條件的話最好選用磨盤式磨豆機,有分鬼齒,錐刀,平刀,磨出來的咖啡粉粗細比較平均。 家用研磨機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出來的顆粒容易不均勻,同一批豆子很有可能出來的是比較細的粉末和比較粗的顆粒的混合體。因為如此,家用研磨機很容易過熱,也會大大影響咖啡豆的香味。 差距三:咖啡師的專業程度 經過專業的訓練,每天煮好幾百杯咖啡和一天煮10杯以內的區別可想而知。 而且一些講究一點的咖啡店還會聘請專門的質量控制人員,確保咖啡師的手法是否符合標準。 差距四:水的不一樣 要知道一杯咖啡裡98%都是水,所以水的影響不可忽視。 不同水質對咖啡口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含較少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軟水,會沖出酸度更高的咖啡,若咖啡是帶果酸的風味,軟水會有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風味;而硬水,也就是含碳酸化合物多的水,則更有可能衝出一杯粉質口感的咖啡,因為碳酸化合物中和了杯中含有更多風味的酸。 水中不同的可溶性固體物質在萃取咖啡液體時會帶出酸甜苦鹹不同的味道,所以TDS總溶解固體( Total dissolved solids , TDS ) 內含不同物質的水在味道上是不一樣的,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每個礦區的水質所產生的口感皆不相同,自來水、礦泉水、純淨水三者的口感也不相同。 專業咖啡店一般都配備了高級的過濾設備,過濾出來的水質也會有所不同。這裡面的區別有多大,玩家們可以在家用普通的水和深層礦泉水做個簡單的沖煮實驗。 差距五::咖啡豆的新鮮程度 咖啡豆的新鮮程度對口味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而豆子的風味會隨著時間迅速遞減。 故咖啡的新鮮度,也是一項關鍵。烘焙過的咖啡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揮發性氣體,會慢慢從咖啡豆裡釋放出來。大部分咖啡館不會試用烘焙時間超過一個月的咖啡豆,強調新鮮咖啡的重要性。 咖啡店的客流量決定了使用的咖啡豆相對新鮮。有一個建議就是購買咖啡豆的時候,盡量購買烘培後不到兩週的,還有就是每次購買的量小一些,這樣可以保持咖啡豆的相對新鮮度。 結論: 如果你在家沖的咖啡沒有在店裡的好喝,千萬不要灰心喪氣,這是很正常的……不能因為家裡煮不出餐館的菜就不燒飯啊。還是可以通過日常一次次的練習,做出自己喜歡的口味。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本文由「Sandbox Smart」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斷水法如何影響咖啡萃取?

如果想要沖出好咖啡,就不可以輕忽水質的重要性,水溫、水質、化學組成、注水方法等,都會影響咖啡萃取出的風味、香氣、萃取率。 本文讓我們來看看最常被使用的注水技巧:斷水法。 為了撰寫此文,作者訪談了3TEMP的共同創辦人兼Hipster brewer沖煮器具的發明人Patrik Stridsberg,來證實撰文的觀點。 水的分布因不同沖法而異 沖咖啡有許多種注水方法,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直接將水跟咖啡粉混合,一氣呵成將水倒在咖啡粉,這種方法較適合用於浸泡式的沖煮法,可以確保咖啡粉跟水有盡可能相同的接觸時間。 而對於滴濾式的沖法,因為水會不斷流過咖啡粉,這時可以使用兩種手法控制水流。 不斷水法: 這種注水法需要對水流有很好的控制能力(特別是要長時間沖煮時)。 斷水法: 代表使用多次注水達到特定水量,可以調整每次的注水量與注水次數來實驗這種手沖法。 這些方法都可以預防咖啡粉在注水過程跟著水上升,避免水對咖啡粉過度擾動,然而注水過程依然會產生正面的擾動,讓咖啡粉四處移動,從而確保咖啡與水更均勻的接觸。更多關於攪拌、注水和萃取的關係可參考以下文章: 手沖過程也可以用繞圈方式注水,幫助水流更穩定且更均勻的浸濕咖啡粉。 萃取基礎 在談斷水法、萃取與擾流前,先來快速看看萃取是怎麼一回事。 萃取是研磨粗細、烘焙程度、水溫、咖啡粉量、水量、沖煮時間等變因形成的微妙平衡,但簡單來說,就是咖啡粉跟水之間接觸的結果。 接觸的越多,或是接觸越頻繁(不管是透過研磨較細、沖煮時間拉長、調高水溫),咖啡風味以及香氣物質會被萃取的越多。接觸的越少,或是接觸頻率越低,就會有較少物質被萃取。 記得控制萃取是美味咖啡的關鍵,過度萃取的咖啡會帶來苦澀、萃取不足的咖啡會有臭酸味。不均勻的萃取則會帶來過萃與萃取不足的元素,這時就是探究擾流的重要性。 斷水法與擾流和萃取的關係 Patrik說道,斷水法會對擾流與沖煮時間產生影響,他以Hipster這個沖煮器為例:「我們可以選擇斷水法的水流大小。而注水次數若較少,則代表每次注水量要越多;注水次數較多,則代表每次注水量要越少。如果注水次數較少,代表水衝擊粉床力道越大,萃取時間要越短。如果注水次數多,則必須拉長萃取時間。」 換句話說,不僅是注入多少水、以及注水頻率而已,還要考慮水的衝擊力道。 如果水衝擊咖啡粉床的力道太大,水量又太多,則會讓咖啡粉產生太多擾動,而如果咖啡粉又磨得太細,影響則更大,因為粉末越輕會讓咖啡粉更容易被移動。 那什麼是「過度擾動」?對許多專業人士來說,萃取完成時咖啡粉床沒有呈現平坦狀,就是過度擾動的結果,水流會自動往密度較低的咖啡粉流動,並從該處向下穿透,代表某些咖啡粉會被過度萃取,有些則會萃取不足。最佳狀況就是萃取的前後,咖啡粉床都是呈現均勻的分布。 Patrik說:「對於所有沖煮者來說,如果想要平坦的咖啡粉床,水的分布需要更長的時間,這代表較多次的注水搭配較小的水流,會讓水流更溫和的衝擊粉床,形成較溫和的擾動。」 斷水法與萃取時間和研磨度的關係 但如前面所提,萃取是許多變因平衡的結果,而只要能控制斷水法的水流,就能在排除負面影響下來改變變因,調整沖煮手法。 假如你想要維持沖煮時間,但要改變研磨粗細。一般來說,研磨粗細會影響沖煮時間,磨越粗則會減緩萃取,因為水流過咖啡粉的速度較快。然而如果搭配較小的水流,無論研磨粗細如何,都可以拉長沖煮時間。 Patrik說:「通常你會調整研磨粗細,來調整水流過咖啡粉的速度,但如果使用斷水法控制水流,就可以減少研磨粗細與沖煮時間對萃取的影響。」 一致性與風味 所以使用斷水法搭配同心圓注水是最好的手沖方法嗎?需要注意的是每次的注水都因為沖煮者的習慣有差異,也跟什麼人喝咖啡有關係。只要記得斷水法與同心圓注水,可以形成更均勻的萃取,但它同時也較難維持一致性。 Patrik說:「當使用手沖時,幾乎不可能讓每次沖煮都一樣,只有極少數的人可以做到完全的控制。」 此外,他指出「手沖讓你可以以任何喜歡的形式結合水與咖啡。如果是使用一般咖啡機,我們只能開啟電源,對水流大小沒有控制權。而用手沖的話,則能對水流有較多的控制,卻無法完全維持沖煮的一致性。」 那「控制性或一致性」哪一個比較重要?這就要看你沖咖啡的情境了,你是要自己沖咖啡呢?還是你要針對生意很好店家的咖啡師進行訓練?你是要比賽嗎?這些都決定了你看重的性質。 水流分布只是眾多影響咖啡萃取的變因之一,試著實驗不同的手法,找出最適合你的方法,勇於嘗試每一支咖啡帶來的新改變。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本文由「Sandbox Smart」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本文由3TEMP贊助撰寫,譯自Perfect Daily Grind 原文連結: https://www.perfectdailygrind.com/2017/11/brew-guide-pulse-pouring-affect-extraction/    

選擇手搖磨豆機的理由

相較電動磨豆機方便攜帶、價格較親民,還能增加沖咖啡時的樂趣,研磨的感覺蠻紓壓的~ 儘管喜歡自己手磨的人理由都不太一樣,但可以確定的是並非所有人都喜歡這種方式。這邊先假設各有一台等級相同的手搖與電動磨豆機,來比較手搖及電動磨豆機各自的優點。 手搖磨豆機不會在研磨時生熱 理論上,手搖磨豆機在研磨時比較不會生熱,所以研磨出的粉其風味較不會受影響。而大多數的電動磨豆機在研磨時都是高速運轉,而高速運轉的摩擦會使咖啡粉的溫度在短時間內略微升高,而可能會改變咖啡的味道。 手搖磨豆機較小巧也較便宜 對於空間不夠大或是預算不高的朋友來說,手搖磨豆機相較電動磨豆機,同時具有較小巧且較便宜的優點。 與電動磨豆機一樣,手搖磨豆機也有各種形狀和尺寸,並且分布在多種不同的價格帶,然而,高級的手搖研磨機會比同級數的電動研磨機便宜得多,並且也比較不占空間。一款出色的手搖磨豆機大概需花費3000元,而如果是一台同樣出色的電動磨豆機可能隨便就要超過15000元。 手搖磨豆機運作起來較安靜 手搖磨豆機運作起來比電動磨豆機安靜,因為並不是高速運轉來研磨。不論使用什麼電動磨豆機,巨大的運作聲響都可能會吵醒正在睡覺的室友,特別是家中有熟睡的寶寶或是小孩時,你一定不想磨豆機運轉的聲音吵醒他們,簡直自找麻煩。 手搖磨豆機不需電力運作 顯然手搖研磨機不需要電力,如果你在家裡或在廚房煮咖啡,這可能影響不大,但對於那些喜歡露營和旅行,沒有插座電力可用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優點,如果你經常旅行,有幾種旅行適用的手搖研磨機,可以輕鬆在路上或在野外享用現磨咖啡,提升一些生活品味。 手搖磨豆機較有懷舊感 最後,手搖磨豆機具有懷舊的外觀。老式設計與新式設計一樣受大眾歡迎,而老式設計可以成為復古愛好者間一個開啟話題的媒介,如果你對手搖磨豆機的懷舊外觀感興趣,你有兩種選擇,可能是過時的的較新型號、或是超過百年的老型號。狀態良好的老型號手搖機通常仍保有非常好的研磨能力,儘管它們可能比那些過時的新型號來得貴。 在一些情況下,電動磨豆機的優點會比手搖磨豆機來得多,例如如果你要研磨大量咖啡時,就不會希望只有手搖機可用;或是當你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慢慢磨豆;或是你要做濃縮咖啡,因為濃縮咖啡必須在研磨後盡快沖煮,讓咖啡粉的香氣發揮出來,這是手搖磨豆機慢慢磨的特性所無法克服的。 但如果你只是想要隨時隨地都能喝到現磨新鮮咖啡,那手搖磨豆機會是一個好選擇。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本文由「Sandbox Smart」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如何透過沖煮與烘焙讓你的咖啡更有醇厚度?

常聽人說這杯咖啡喝起來很醇厚,到底什麼是醇厚度?為什麼有些咖啡的醇厚度比較高?我們要如何透過烘焙或沖煮來強調醇厚度的品質? 什麼是醇厚度? 讓我們從基礎開始:醇厚度是咖啡的結構與質地,Scott Rao在The Professional Barista’s Handbook這本書中,將醇厚度定義為「在口中感受的飲料的重量或飽滿度」。 既然醇厚度是口感的要素,就可以知道當中會有差異,在The Coffee Dictionary這本書中,Maxwell寫道「想像當你可以感受到輕盈卻帶有黏稠口感的咖啡,或是飽滿醇厚度卻有果汁感的口感的咖啡時,會是件有趣的事」。醇厚度不是我們品嚐得到的東西,而是我們感覺到的東西。然而,這卻可以影響咖啡整體的風味,因為風味是由許多元素結合而成→如品嚐、香氣、質地、甚至聲音與視覺也是。 以Scott Rao的經驗: 醇厚度是愛喝咖啡的人所追求的三大要素之一(其他兩個是明亮的酸質以及清晰的風味)。 難以用科學解釋的醇厚度 如果想要透過沖煮強調咖啡的醇厚度,這就要談到萃取了。萃取是在透過咖啡粉跟水接觸的過程中,將其中的風味與香氣成分萃取出來,進而沖煮成好喝的咖啡。 在萃取時物質分為可溶解與不可溶解的,可溶解的物質會在水中被稀釋,而不可溶解的則是固體與漂浮在液面上的油脂。這些大概是蛋白質分子與纖維,而這些不可溶解的物質,特別是油質,則是會增加醇厚度的東西。 為什麼有些咖啡的口感比其他飽滿? 有許多因素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咖啡喝起來口感會較飽滿。有些咖啡的品種本身就較具醇厚度,有些是因為處理法、沖煮手法或過濾的關係而讓咖啡口感飽滿,烘焙特性也會創造醇厚度。 我們來看看這些因素(生豆、處理法、烘焙、沖煮)對醇厚度的影響。 有很好醇厚度的生豆 某些咖啡品種本身較其他品種具醇厚度,當Scott Rao剛開始做咖啡時,沖了一支瓜地馬拉El Socorro莊園的Maracaturra(馬拉卡杜拉)咖啡,它有桃子風味,在冷卻時可喝到些微威士忌風味,焦糖質地以及圓潤飽滿的口感。之後作者瘋狂愛上這種類型的咖啡豆。 另一方面,作者認為他以前喜歡的帕卡瑪拉(PacaMara)品種非常好喝,這個品種有豐富的水果風味、大多為核果類水果,以及優質的巧克力風味。然而,通常它只會有中等的醇厚度。 還有咖啡業中最被推崇的瑰夏,這種咖啡著名於它的精緻、茶感般的醇厚度,而這創造了非常不同於Maracaturra(馬拉卡杜拉)的咖啡體驗。 如果你拿到低醇厚度的咖啡品種,你有三個選擇:順著這支咖啡低醇厚度的特性,試著透過處理法、烘焙、沖煮來強調其醇厚度;或是透過拼配豆來讓咖啡的醇厚度達到更好的表現。 處理法的醇厚度 水洗的咖啡常會表現較細緻的口感:澄澈與乾淨的風味更勝於口感。而日曬處理法的咖啡可預期到更厚重與圓潤的口感。 蜜處理法也會與醇厚度連結,通常來說,如果處理時咖啡果實外層的果膠層保留得越多,其醇厚度會越高。黑蜜處理的咖啡則會帶有糖漿般的口感與甜味。 烘焙出醇厚度 生豆可以透過烘焙強化或降低其醇厚度,取決於你想要如何發揮這支豆子。首先要先澄清一件事,較深的烘焙程度通常被認定為醇厚度較高,然而如同Matt Perger所說的,咖啡豆的顏色並不一定跟烘焙程度有關。烘焙是由多種條件結合的複雜過程,好的烘豆師可以控制溫度,透過烘焙來強調他們想要的風味特性。 像是是生豆商Sweet Maria’s會在烘焙至一爆時控制時程,以強調出他們想要的醇厚度,如果過程都做得正確,一爆時的發展可以增加醇厚度。這個生豆商在一則貼文中說:「這像糖漿般的口感跟碳水化合物有關,一爆時的發展提高了醇厚度的強度。」 此外,Rob Hoos在”控制咖啡風味特性”這本書中提到,如果烘豆師使用梅納德反應,產生更多焦糖化物質,換句話說,就是提高咖啡中的醇厚度。 然而,如果在烘焙時過度烘烤咖啡豆,這個發展就可能停滯,而讓烘焙出的咖啡產生焙烤的瑕疵味,進而產生一個平淡且單調的飲料。必須讓烘焙時豆子裡所有發生的事情達到平衡,才能透過烘焙來做出很好風味特性的咖啡。 如何沖出醇厚度 既然油脂帶來的是醇厚度,你在沖煮手法與過濾過程上留下的油脂,就會對沖出來的咖啡醇厚度帶來很大的影響,而這些沖煮手法有很大的差異。 手沖時通常會使用一台秤,通常會呈現出兩種極端:高醇厚度卻低乾淨度、高乾淨度與低醇厚度。例如法式濾壓壺煮出來的咖啡有很高的醇厚度、乾淨度較低;另一方面,手沖咖啡一般乾淨度較高。愛樂壓則知名於沖煮變化的彈性:你可以用它沖出醇厚度或乾淨度,取決於你的心情。 法式濾壓壺的高醇厚度,其中之一的原因是因為金屬濾網。濾紙會吸附咖啡中大量的油脂,而金屬濾網則讓油脂濾到咖啡中。Chemex濾杯則跟法式濾壓壺相反,沖出來的咖啡風味乾淨,可能因為它的濾紙較厚。如果你手邊同時有金屬濾網與濾紙,你就有更大的彈性來決定沖出來的咖啡口感。 當然還有濃縮咖啡,這種咖啡有著較高的醇厚度,因為沖煮的粉水比例較其他沖煮法來得高,而且濃縮咖啡會透過壓力萃取出咖啡粉的物質,這個壓力會創造出Crema,而這金棕色漂浮在表面的物質,就是油脂和焦糖化物質結合而成的物質,這也是創造醇厚度的原因。 你可以透過調整沖煮粉水比或力道來創造較多或較少的醇厚度,但要留意萃取不足或過度萃取的狀況,過度萃取的咖啡喝起來就是空洞感,如Matt Perger在Barista Hustle提到的。 也不要忽略許多飲料都是用牛奶融合,牛奶的類型-全脂、脫脂,豆奶或牛奶都會影響醇厚度。好的牛奶會增加飲料的乳脂量和甜味。 好的醇厚度品質聽來簡單,實際上卻很複雜,但精品咖啡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我們可以清楚知道並控制咖啡風味。 所以來實驗看看上面提到的資訊,在醇厚度上下些功夫,找出你喜歡的咖啡風味。 本文由Pablo Vazquez撰寫,譯自Perfect Daily Grind。 原文連結: https://www.perfectdailygrind.com/2017/09/coffee-guide-body-i-brew-roast/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本文由「Sandbox […]

了解萃取讓你更容易沖出好咖啡

想要改善咖啡風味嗎?了解萃取後一切都會變得更容易。你可以透過沖煮有效的調整咖啡的酸質、甜度、平衡感,每一次都達到讓人滿意的風味。 本文告訴你為何需要在乎研磨程度、水溫、粉床分布等條件。 什麼是萃取? 萃取簡單來說,就是從烘焙後經研磨的咖啡粉,溶解出風味及芳香物質的過程。當咖啡沖煮時,數百種物質會從咖啡粉中提取到水中。 而這些被提取到水中的物質,會對咖啡風味與香氣產生直接的影響。會在萃取過程溶於水的物質,通常包含但不限於以下物質: • 咖啡因 • 酸質(可能會產生臭酸的負面酸味、或轉成甜味的正面酸質) • 油脂(黏稠度) • 糖分(甜度、黏稠度) • 碳水化合物(黏稠度、苦味) 只要能夠掌握這些物質如何被萃取出來,就可以更穩定的沖出好喝的咖啡。 萃取如何影響口感? 咖啡中的物質並非以相同的速率與時間點被萃取,最先被萃取的會是水果風味與酸質、其次是甜度及平衡度感受、最後則是苦味。 萃取不足的咖啡不會有甜味,苦味也會不足以支撐咖啡的平衡,可能會有臭酸味。 過度萃取的咖啡會有較強烈的苦味,而產生甜味與酸質的物質可能會被苦味掩蓋。 但只要控制好萃取,就可以讓咖啡的風味均衡。 什麼是完美的萃取? 你可能聽過萃取率,也有人測量「總溶解固體物TDS」作為萃取結果的依據,而簡單來說這就是有多少物質,從咖啡被萃取到水中,通常介於18%~22%。 但要記得每種咖啡都有其風味特性,與其追求特定的「完美數據」,不如專注於萃取出讓咖啡美味的物質。 如何控制萃取? 為了得到咖啡最好的風味,你需要正確的萃取率。 如果你咖啡喝起來不對,只要了解如何控制萃取,就能排除當下遇到的障礙。 咖啡太酸?有可能是萃取不足,導致你在咖啡喝到更多的酸質。試著拉長沖煮時間或把咖啡磨細一點。 咖啡太苦?有可能是萃取過度,試著把咖啡磨粗一點,或是把沖煮時間縮短,以減緩萃取的速度。 還要避免不穩定的萃取,而這代表某些咖啡粉的萃取率不應該比較高,導致沖出來的咖啡混合了萃取不足、萃取過度的結果。這也會產生問題,因為你沒辦法控制或複製這一杯的風味。 你可以調整萃取以調整這些不理想的因素。如果咖啡豆放得比較久,可以將豆子磨細一點,以加快咖啡萃取率,讓咖啡風味更完整被萃取。 深焙的豆子會更容易溶解出物質,因為烘焙的時間更長,會讓咖啡豆結構更鬆散。只要記得深焙咖啡的萃取,要比淺焙咖啡磨得更粗。 影響萃取的變因 溶解率與萃取會被許多因素影響,撇除掉咖啡的品種特性這種不可控的因素。我們可以調整的是研磨粗細、水溫、沖煮方法等。讓我們看看這些變因如何影響萃取及咖啡風味。 變因一:研磨粗細 1.研磨的越細,咖啡的萃取速度更快,因為粉接觸水的表面積變大。 2.細研磨可能讓萃取出的咖啡有苦味,因為有大量物質被快速萃取出來。 3.粗研磨可能會讓咖啡平淡無味,因為萃取出的物質不夠,無法支撐咖啡風味。 細研磨的咖啡粉的間隙較小,代表熱水流過的空間較少,如果使用手沖滴漏式咖啡,則會加長沖煮時間,所以需要減少粉量。而這也可以透過延長沖煮時間達到一樣的效果,並不一定要磨細。 較細的粉也更容易受到水流的影響,這代表沖咖啡時須特別留意不要讓咖啡細粉被水堆得太高,當小顆粒的粉被水流影響而沒有被浸泡到時,會導致萃取不到這些粉的情形。 必須要慎選磨豆機,低質廉價的磨豆機會形成許多細粉,如果不將細粉篩掉,可能會讓沖出來的咖啡為到混濁。這些細粉因為顆粒太小,所以被萃取的速度很快,導致會有很多不討喜的味道被萃取出來。 變因二:沖煮時間 沖煮時間越長,萃取時間也越久,通常沖煮時間短會較酸、時間長會較苦,這也是沖煮方法的變化之處。 濃縮咖啡通常會使用非常短的沖煮時間,透過壓力讓水從緊密的咖啡粉通過,而這種沖煮方式適合較細的研磨度,讓水快速通過咖啡粉時有足夠表面積進行萃取。法式濾壓壺需要較長的沖煮時間,所以一般會建議使用較粗的研磨,以減緩萃取速度,同時避免苦味的產生。 但這兩個例子只是通常的情形,可以將濃縮咖啡沖煮時間調整幾秒鐘,對萃取產生影響。也可透過沖煮時間彌補沖煮的缺失。還有人會用中研磨來沖泡法式濾壓壺,以追求更複雜的咖啡風味。 變因三:水溫與水質 沖咖啡的理想水溫在90℃上下,在接近沸騰的水溫下,最容易將咖啡的風味物質溶解到水中。 當水溫越高,萃取速度會越快。如果水溫太低,萃取所需時間則會拉長,而且有些物質可能在低溫不會被萃取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冷萃咖啡製作時間很長,而且同一支咖啡做成冷萃的口感比熱沖咖啡的風味柔和許多。 精品咖啡協會有建議沖煮咖啡的水,但最關鍵的就是酸鹼值中性、且不含影響咖啡風味的汙染因子。 水中的礦物質有助於咖啡的萃取。鎂離子有助於萃取出水果與較強烈的風味、鈣離子則可能增加醇厚的口感。但如果水中的礦物質過多,則會降低萃取效果,進而影響咖啡的風味。 商業用的咖啡機會有一個過濾水的裝置,如果你對沖咖啡用的水質有疑慮,試著使用過濾水或市售瓶裝水沖咖啡,再比較口感上的差異。 延伸閱讀:檢測水質,追求卓越的咖啡 變因四:粉床分布 不管是用手沖或是咖啡機,沖煮都是透過將水倒在咖啡的粉床來萃取。而粉床就跟其他變因一樣,最重要的地方就在於穩定性/一致性。 如果咖啡粉不均勻的堆積或是不均勻的浸泡,水會在流過咖啡粉時產生通道效應,並在產生通道的路徑萃取咖啡,而不會萃取其他部分。因為水會朝阻力最小的地方流動,因此這與濃縮咖啡要先填壓再萃取一樣,如果我們不填壓,水會從較多空氣的地方流動,導致萃取不均勻。 […]

從生豆、烘焙到沖煮,掌握咖啡的酸味!

酸質在精品咖啡中是最具爭議的屬性,雖然許多精品咖啡愛好者及比賽的評審都喜歡好的酸質,但酸質也常讓人產生疑惑。 究竟什麼是酸質?為什麼會在咖啡喝到?酸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更重要的是如何經由沖煮或烘焙來調整酸質? 【首先要先了解什麼是酸質?】 活潑、濃郁、尖銳、明亮、果香…這些詞彙常用來形容酸質,雖然用盡了形容詞來描述,有時候卻仍覺得不到位。畢竟描述酸質並不容易。 主要是因為酸質有許多面貌,其影響了風味及香氣,形成核果類水果、甜桃及蘋果等味覺感受。同時酸質也會影響口感,只要是專業杯測師都可以辨認酸是否在口腔留下刺激的感受,假如沒有刺激感,代表酸質強度很低或沒有酸質。 酸質同時也是化學的化合物,影響著咖啡到底好不好喝的關鍵,只要了解咖啡化學成分就可以幫助烘豆師或沖煮者得到更好的風味。 曾有人說:「酸質可以完整發揮出一杯咖啡的風味,也可以讓風味失衡,當酸味過重造成刺激時,就會使喝的人產生反感而排斥。」 但是如果沒有任何酸質,則會讓這杯咖啡喝起來過於平淡呆版。 【顯微鏡下的酸質】 Veronica是一位博士也是咖啡品質鑑定師 (Q grader),針對化學物質對應咖啡品質及風味的關係作了研究,他表明:咖啡的酸可略分為有機酸以及綠原酸兩種。 有機酸包含檸檬酸、蘋果酸、奎寧酸、醋酸、琥珀酸和酒石酸,上述這些是帶來果酸與好風味的酸,Veronica表示咖啡中的有機酸,對於風味的呈現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這些酸各自賦予咖啡不同的風味特性: 檸檬酸:這與青蘋果是相同類型的酸,試著將咖啡與果汁感和清爽酸甜的青蘋 果聯想。 蘋果酸:如你所想,蘋果酸更具柑橘類的酸質,試著與檸檬、柳橙與橘子的酸 連結。 酒石酸:類似於葡萄般的酸,也會大量出現在香蕉中的酸。 醋酸:換句話說就是如醋般刺激且讓人不愉悅的酸。 綠原酸:通常會在烘焙過程中分解成奎寧酸與咖啡酸,重點是,奎寧酸嚐起來 並非讓人愉悅的。 Veronica補充道:這些成分會形成苦味、澀味及臭酸味。 因為這個原因,通常較深焙度的咖啡,苦味則會較多;而較淺焙度的咖啡則嚐得到較多果酸。 【有些生豆天生就有較活潑的酸質?】 如果你想在喝咖啡時避開酸,那你應該從酸度很低的咖啡著手。 但有些咖啡不論你如何沖煮或烘焙,其天然的酸性本身就比較高,有可能是因為產地、品種、處理法,而種植環境的氣候也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產地 每個產地的土壤性質以及酸的成分含量都不同,例如肯亞咖啡中蘋果酸較為普遍,而哥倫比亞咖啡的檸檬酸則較為常見,這代表肯亞咖啡有較多蘋果性質的酸、而哥倫比亞咖啡則較富含柑橘性質的咖啡。 品種 品種影響咖啡的酸味甚鉅,例如從阿拉比卡種來說,其綠原酸含量較低,因而降低咖啡酸度。而有些品種像是肯亞的SL-28品種,則知名於其活潑的酸質。 部分是基因帶來的影響,然而部分原因是來自種植的環境。部分品種較適合種植在較低溫的環境,而這同樣也會影響咖啡的風味。 氣候&海拔 大多數美味的咖啡都種在較高海拔,但其實溫度的影響程度是大於海拔的。咖啡在較冷的氣溫環境下會成熟較慢,促使果實發展出較多風味。而咖啡在沖煮時,即便是同一座山種植的咖啡,較高海拔咖啡就會比較溫暖氣候種植的咖啡有更豐富的酸質及香氣。 通常咖啡品種只要種植在正確的海拔,就會有較豐富的酸質。 處理法 雖然我們都說咖啡豆,但其實它是咖啡果實的種子,而將種子外面的果肉等物質去除很麻煩,去除的過程就稱為處理法,而處理法會深深影響咖啡風味。 例如,水洗處理在去除果肉後會先浸泡在水中,去除蔗糖及果糖,這個過程會放大酸質而不影響甜度。另一方面,日曬處理的咖啡會將完整果實曝曬,增添整體的甜度並大幅提高酸質。 【如何在烘焙時控制酸質?】 你無法僅透過烘焙或沖煮,來創造出這支咖啡所沒有的風味。然而卻可以透過烘焙來強調或降低酸質。 首先是烘焙程度,Veronica說:「大多數情況下,酸的濃度會在烘焙過程減少,而其他的酸性化合物則會透過降解而產生,記得上面提到綠原酸可以分解成帶來苦味的奎寧酸及咖啡酸吧?」 越淺焙的咖啡有越多咖啡的自然風味(當然也不可能烘得太淺,這樣會讓咖啡有臭酸味及草味)。越深焙的咖啡,越會覆蓋掉這些自然風味,取而代之的是烘焙味及苦味。而如何烘得深卻不形成苦味則是門功夫。 但烘焙並不只是讓豆子烘多久這麼簡單,這當中包含了調節溫度及風門,以確保發揮出咖啡最好的風味。 高溫會帶出酸質,只是要小心不要用太高溫烘焙而燒焦咖啡豆。為了追求良好的平衡,也要考量咖啡豆本身的性質。豆子越軟,代表種植的農場環境越溫暖,需要更妥善處理烘焙的溫度。 目標是第一爆的前期,因為烘焙溫度較高,所以一爆的時間其實不長。 但不要忘記,太早下豆或是烘的時間太短,也會導致咖啡臭酸。 記得必須先了解咖啡豆、透過觀察烘焙的溫度變化,試著在維持平衡的狀態下發揮出咖啡的酸質。試著品嚐不同焙度及烘焙手法的咖啡,這能幫助你了解烘焙如何影響咖啡的風味及酸質。 【如何透過沖煮控制酸質】 現在你有一包富含酸質的衣索比亞豆,且以烘焙手法強調這支咖啡的特色,但這就代表沖出來會好喝嗎?不盡然。如果沖煮過程有失誤,最後這杯咖啡仍可能非常平淡。同樣的,一杯富含巧克力風味的中深焙巴西豆,也可能因為萃取不足而有臭酸味。 【什麼是萃取?萃取如何影響咖啡?】 當水跟咖啡粉接觸的瞬間,風味及香氣物質就開始釋出到水中,而這就是萃取。萃取程度影響咖啡的風味,因為不是所有物質都會在同一時間被萃取出來。 沖煮時最先被萃出的是水果風味及酸質,接著是甜味,最後才是苦味。這代表萃取不足的咖啡會有臭酸味,不會有甜味且有些微苦味。但過度萃取的咖啡則會有苦味,且苦味會覆蓋甜味及酸質。 【那要如何控制萃取?以下原則供你參考】 研磨越細,萃取速度越快(註:萃取時間不同於沖煮時間)。研磨得越粗代表酸質越高、樂系代表苦味越多。 沖煮時間越長、萃取的時間也會拉長。短時間沖煮酸質越多,長時間沖煮則越苦。 […]

冰滴、冷萃咖啡、冰鎮如何製作?

在前篇了解冰滴、冰鎮、冷萃咖啡的區別後, 本期讓我們一起來動手製作吧! 冰滴咖啡製作: 準備原料: ◆準備家用小型冰滴壺一個 ◆裁切濾紙至適當的大小,能覆蓋住咖啡粉即可 ◆咖啡豆40g(我們選用: 肯亞AA/水洗/中焙) ※生產曲線:進階肯亞水洗中 ◆小飛馬研磨刻度1.5~2.5 ◆冰塊300g ◆常溫水100g *研磨:推薦將咖啡粉研磨得細一些,可以增加咖啡粉與水的接觸面積。 *水粉比:咖啡粉與冰的比例約為1:10~12,可隨個人喜好而定。 *選豆: ○1中淺焙豆:主要風味表現為果酸的亮度與花草香氣,代表豆為耶加雪菲、哥斯大黎加,帶花草香水果調性的豆子,冰滴後應立即享用,不宜等待發酵,因為發酵後可能有酒香但已無花草類的清香氣。 ○2深焙豆: 主要風味表現為濃烈純厚的口感 ,代表豆為曼特寧、哥倫比亞…,冰滴後若立即飲用通常偏苦而無特色,建議通常等發酵24-48小時, 會出現發酵的有趣口感,感覺喝來像葡萄酒,而且顏色也比剛滴好時偏深許多, 餘韻綿長,口感豐富。 做法: 1.把40g咖啡粉倒入集粉槽。 2.放上濾紙,能盡量蓋住咖啡粉即可。 (置放濾紙是為了防止冰水滴落不要破壞咖啡粉,同時讓水滴可以更平均的向下流動。) 3.將上壺放進冰塊,並倒入50g的水。 4.把剩餘的 50g水,輕輕到入集粉槽。讓咖啡粉盡量均勻接觸到水。 5.接著把壺架好,調整上壺水滴流速。 調整為2秒一滴,每1-2小時要調整一下流速,水滴會越低越慢。 整體萃取時間大約8-10小時,就可以得到好喝的冰滴咖啡囉! ※特別注意:關鍵在於“冷”和“慢” 冷萃咖啡製作: 準備原料: ◆準備家用冷萃咖啡壺一個 ◆咖啡豆30g(我們選用: 冠軍豆-艷夏芒種/淺焙) ※生產曲線:進階古吉淺 ◆小飛馬研磨刻度1.5~2.5(粗顆粒需要較長的浸泡時間) ◆冷水480g (浸泡咖啡粉:依照1:16的比例浸入冷水) *調整比例:依照個人口味,若習慣喝濃郁的咖啡,可以減少水量。 做法: 1.把30g咖啡粉倒入冷萃咖啡壺中。 2.加入冷水480g。 3.將浸泡著的咖啡粉放入冰箱冷藏,靜置8~12小時。 4.把冷萃好的咖啡液體倒入濾紙中,利用濾紙將咖啡粉過濾掉,就可以完成一杯自製的冷萃咖啡囉! 手沖冰鎮咖啡製作: 準備原料: ◆準備濾杯一個。 ◆濾紙一份。 ◆咖啡豆30g(我們選用: 黃金曼特寧 G1 TP/烘焙度:中、深) […]

冰滴、冰鎮、冷萃(冷泡)咖啡的區別

炎炎夏日,來上杯冰涼爽口的冰咖啡,實在是非常過癮~ 以下介紹您3種冰咖啡, 讓您在今夏能自由調配出自己最喜歡的風味, 分別是冰滴、冰鎮、冷萃(冷泡)咖啡,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三者有什麼區別吧~   冰滴咖啡是什麼? →冰滴咖啡就是透過勻速滴下的冷水的低溫萃取,大約需要4~8小時,時間取決於設備的大小。所萃取出的咖啡味道,會依咖啡烘焙程度、水量、水溫、水滴速度、咖啡研磨粗細等因素而改變。萃取出的咖啡口感滑順且不酸澀、不傷胃又有如同葡萄酒般的香氣與味道,因此也被稱為是「咖啡中的醇酒」,即使在相同條件下所萃取的冰滴咖啡,因為熟成期不同,味道也有很大的差別。 ※特別注意: 需掌握滴濾速度,以2秒一滴的慢速滴濾,水與咖啡粉有較長的時間融合,因此咖啡口感較飽合;若滴濾時間太快,味道太淡,同時會產生積水外溢。 冰鎮是什麼? →冰鎮咖啡是用熱水快速萃取咖啡,然後加冰塊或急速降溫後的冷飲咖啡。 作法方便快速,但也容易因冰塊融化讓風味變淡 冷萃/冷泡/冰釀咖啡是什麼? →冷萃(冷泡)咖啡Cold Brew Coffee,又稱冰釀咖啡,概念類似冷泡茶,是將大量咖啡粉直接泡在低於5度C的冷水中,需要長時間(大約需要8 -12小時)低溫浸泡咖啡粉萃取的咖啡,也被稱為冰釀咖啡。 冷藏數小時後再過濾掉多餘油脂裝瓶而成。由於沒用滾燙的熱水沖泡過,低溫的冷水不會把咖啡豆的雜質與苦澀味逼出來,這種冷泡法會將咖啡的各種風味、香氣放大,減低酸度,且不必加冰塊稀釋,風味清新、口感順滑,能喝出更純粹的咖啡香甜味。 ※特別注意:由於水和咖啡粉接觸的時間長了,所以冷萃(冷泡)咖啡的咖啡因含量較強,非常適合在需要保持高度清醒的時刻喝。 下篇將會告訴您冰滴、冰鎮、冷萃咖啡如何製作?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本文由「Sandbox Smart」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濾杯介紹

隨著第三波咖啡浪潮來襲,精品咖啡越來越受歡迎,其中又以手沖咖啡的方式呈現居多,而隨著濾杯外型的不同,使得流速、萃取時間也有不同的差異, 因此咖啡的口感在每種器具沖煮下都不太相同。   咖啡濾杯的種類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 扇形 / 梯形 濾杯 扇形濾杯內部紋理明顯,可避免濾紙完全貼合濾杯,讓水流、空氣等可以更順暢流通,下方以單孔、雙孔、三孔最為常見。因孔洞較小流速也較慢,故咖啡所需的萃取時間則會偏長,可以做出更多香氣,沖煮完成的咖啡體口感也較為厚實。 ● 錐形 / V形 濾杯 錐形濾杯為單孔濾杯,孔洞較大、流速較快,故咖啡粉和水所接觸的時間較短,流速較為快,易萃出鮮明的香酸風味,風味也較明亮、乾淨、清爽,但須注意水量和流速的控制,否則容易風味不足或出現過多的苦雜味 ● 波浪 / 蛋糕 濾杯 因為使用的濾紙像是杯子蛋糕般而得名,波浪濾杯以三孔且平面的底部做為設計,使用的濾紙擁有波浪般的特殊摺痕,代替一般濾杯的肋骨做出高流速,但底部的平台設計能有效擋水使整體流速不至於過快,讓咖啡粉被均勻萃取,因此咖啡風味較均勻、細緻。 ● 聰明濾杯 聰明濾杯和一般濾杯最大的差別就是止水閥門,放在杯子、咖啡壺、盛裝容器上時,底部活塞會順勢自動按壓,咖啡體隨即釋出,反之,拿起聰明濾杯時底部活塞便停止施壓,活塞也就自動關閉。可以說是不用再遷就濾杯溝槽的排水極限性,更可以將注水的不確定性大量排除,更自由地調整粉和水接觸的時間, 因此把止水閥門當作你的武器,就能增加更多風味的可能性,但還是需要調控咖啡粉和水接觸的時間,避免過度萃取的狀況。 ● 八角濾杯 與 花瓣濾杯 其特殊的溝槽結構導致了:沖煮水位達約6~7分時,則可降低流速、增加咖啡粉和水接觸的時間,創造出變速的效果,配合適當的流速更能萃取出甜感較明顯的咖啡風味。 ● 金屬濾杯 金屬的材質能夠留住咖啡的油脂、層次、Body比紙濾紙來的多;紙濾紙所慮出來的咖啡較為乾淨、明亮。且只要清洗就能夠持續使用,須注意沖煮時,咖啡細粉容易被一起沖入咖啡中,造成杯底都會有咖啡粉沉澱,而影響咖啡風味。 在選濾杯之前,首先要知道自己喜歡哪一種咖啡! 去咖啡店的時,不妨留意一下店家使用的濾杯,試著品嚐不同濾杯沖煮出來的味道,每種濾杯呈現的風味或多或少都有細微的差異,用這樣的方式,找出自己比較喜歡哪種濾杯呈現的風味,或許在選擇濾杯時會更有方向感。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本文由「Sandbox Smart」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濾杯形狀與風味的關聯

市面上常見的入門款式手沖濾杯有兩種形狀,分別為錐形和梯形,一般而言錐形的濾杯由於傾斜角度較大,支撐濾紙的骨架也能深入底部,這能讓水的流速較快,做出來的咖啡酸味跟果香較明顯,body較淡,醇厚度比較弱,不會有苦味。 相較之下,梯形的濾杯流速比較慢,但由於有接近浸泡的效果,萃取出的口感比較均勻,body比較醇厚,比較能做出回甘的口感。 錐形濾杯的出水孔通常是杯底中央的大孔,使用上要注意水流的穩定度,水粉比也不適合太高(大於1:16就算是很高了),否則過快的流速容易造成萃取不足,味道太淡,或有雜味和如茶的澀味。 梯形濾杯由於流速相對較慢,為了防止積水而過度萃取,而讓酸苦味太重,底下通常會有比較多個出水孔。 綜上所述,淺焙花香調的咖啡適合用錐形濾杯來做,而中深烘焙的手沖咖啡若用梯形濾杯,則較容易保存醇厚的韻味。當然以上的分析都是以普遍、穩定的手沖手法做比較,實際效果還是要以自己所偏好的沖煮手法為準。 現在市面上也越來越多改良版本的不同形狀的濾杯,兼有錐形和梯形的優點。另外可以自動調節出水和浸泡節奏的聰明濾杯也浮上檯面,新手學手沖的工具可說是百家爭鳴,也更不容易失敗了。 濾杯的材質 許多大廠的名牌濾杯都有多種材質可供選購,然而價格以及美觀程度並不保證沖煮的效果。 以市佔率相當高的入門錐形濾杯”Hario V60”為例,就有陶瓷、金屬、玻璃、樹酯等材質的選擇。 雖然同款濾杯的形狀和結構「理論上」是一樣的,但是陶瓷濾杯燒製製程中使用的釉料會包覆住肋骨,而使得它的流速比其他種材質更慢,較容易積水。 而金屬材質的濾杯導熱較快,在使用時可以嘗試較高的水溫以及預熱下壺,以免在沖煮過程中水溫下降,使咖啡變淡。 塑膠材質的濾杯除了外觀的質感略遜之外,流速其實是各種材質之冠,如果搭配好的淺焙豆和穩定的控水,容易沖出純淨、香氣穩定的咖啡,缺點就是犧牲掉尾韻。 結語 濾杯的選項五花八門,目的都是均勻的過濾出咖啡液,除非口味比較特殊,例如有非得浸泡咖啡粉做出苦味的需求,否則選購的大方向就是不要積水,流速不要太慢即可,在試用時可以嘗試較細的刻度,看看多細的刻度下會開始積水或是沖出澀味。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本文由「Sandbox Smart」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