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一定是苦的!”這樣的定論。還是浮現在很多人的腦海裡。那今天就來告訴您,咖啡也是有甜味的!苦咖啡?已經是過去式了. 現在精品咖啡及消費者希望在咖啡中品出咖啡中的自然甜感(sweetness),這種甜感不是因為加入糖或蜂蜜,而是來自於咖啡的本身。
【為何咖啡有自然的甜感?】
在「風味聖經」這本書中,Page和Dornenburg寫道:「甜味提供舌頭味蕾最大的刺激(與鹹、酸、苦對比)。然而,我們可以透過平衡度與圓潤度,感受到食物因細微甜味所帶來的美味。
換句話說,甜味不僅對我們這些嗜甜者來說很重要,甜味也是平衡味覺的要素。
大多數人的第一杯咖啡都是苦上加苦(這和傳統咖啡的烘焙及沖煮方式有關),逐漸的人們習慣了咖啡中苦的味道。
咖啡的甜度也和咖啡的品種有關,阿拉比卡咖啡的蔗糖含量是羅布斯塔咖啡的2倍,這也是阿拉比卡咖啡優於羅布斯塔咖啡的原因之一,波旁種(Bourbon)的甜度要高於卡帝莫種(Catimor)。
咖啡中糖份的含量也跟品種、樹種、處理過程有關。例如:優質阿拉比卡咖啡漿果中存在一定的糖分/甜度。因為種植,採收,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瑕疵(如採摘的咖啡漿果未成熟等等)會降低咖啡的甜度。
高海拔種植的咖啡,咖啡漿果成熟慢,故一般含糖量較高,蜜處理咖啡的甜度高於水洗處理咖啡。
【為什麼有些咖啡不甜?】
儘管這樣,大多成熟、健康且沒有瑕疵的阿拉比卡豆,在甜味上也有分級。當缺乏甜味時,通常會歸類到諸如未成熟或處理過程有瑕疵。卓越盃的杯測表格寫到:「甜味的感受,會直接反映出咖啡果實採收時熟成的均衡度。」
如果咖啡喝起來不甜,就代表它未熟或是有瑕疵嗎?不一定。烘焙與沖煮也會影響咖啡喝起來的甜度與苦度,而每個人味蕾感受的強度也不同。
【烘焙與甜感】
糖類在烘焙,特別是在梅納反應(焦糖化反應)時扮演重要角色,Rob Hoos在「調整咖啡風味」這本書寫到:「這種化學反應在烘焙初期開始,胺基酸作為具有還原糖的催化劑,導致複雜的非酶糖化過程。」
化學名詞看了頭痛?別擔心,作者也是這樣。以大家都看得懂的話來說,就是在烘焙過程中,產生超過600種的大量有機化合物和類黑精,以及複雜的褐變產物。
烘焙到一爆時,糖類特別是蔗糖會焦糖化。有趣的是,當烘焙時間越長,糖類會瓦解而形成複雜且帶苦味的焦糖化合物。沒錯,苦甜感並不只是隱喻而已。
【沖煮與甜感】
假設你有為甜味而烘焙出的咖啡,下一步則是為甜味而沖煮。這並不是簡單的事,找出咖啡的甜蜜點且不讓風味失去平衡是非常困難。
為什麼甜味這麼難沖出來?2012年世界杯咖啡沖煮大賽冠軍Matt Perger說:「當咖啡從萃取不足到過度萃取之間,咖啡會越來越甜就如加糖進去一般,然而咖啡很快就會變得又乾澀又苦。」當咖啡處於最佳狀態,這瞬間的甜味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很容易就弄巧成拙。
為甜味沖煮,代表你要謹慎地調整沖煮參數,並且控制所有沖煮變因,確保每次沖煮都能達到一樣的效果,並且記得隨著咖啡烘焙好的時間越長,就越需要調整沖煮的參數
【如果黑咖啡可以很甜,為什麼有人還要加糖喝?】
許多人覺得咖啡苦,甚至不加一兩匙糖就會苦到無法入口,部分的消費者可能是喝到烘到深焙的低品質羅布斯塔配方豆,而這樣的豆子會覆蓋掉多數甜味,當然也有可能跟飲食習慣有關。
專業的咖啡人常因為消費者習慣加糖到咖啡而感到挫折,糖會覆蓋甚至取代咖啡原本的風味,而這些原本風味都是悉心處理、烘焙並沖煮出來的,來之不易。
但專業的咖啡人必須了解顧客的飲用習慣和自身對咖啡的觀點。在尋找咖啡體現咖啡甜美風味的同時,也要思考如何也讓顧客們也有同樣的想法。
但明確知道的唯一差別是這些加糖到咖啡裡的人,是沒辦法品嘗到咖啡原始的甜味。
【如何訓練甜味的味覺?】
現代的食物都含有大量的糖,降低多數人對甜味的敏感度,一瓶355毫升的可樂有39克左右的糖,而這比9茶匙的糖還多。想像如果有人點了杯拿鐵,加了九茶匙的糖進去,你感受如何?
要品嘗自然界中帶有甜味的食物,像是咖啡、水果、牛奶等,必須要減少糖份的攝取,特別是加了糖的食物。
有一個小實驗可以幫助你在不加糖的食物中品嘗甜味,這是丹麥的感官科學家Ida Steen所提出的”釋放壓抑的味覺”。
準備一杯柳橙汁以及一杯檸檬汁。首先,品嘗柳橙汁。感受它的酸質跟溫和的甜味。接著,品嘗檸檬汁,這不會是太愉悅的感受,可能在品嘗時會顫抖,但這對感官是很好的訓練。
一杯精心調製的咖啡,可以清楚品嘗到自體所散發出的甜味,我們必須藉由多練習來學習;更貼切的說法是,必須多品嘗來探索咖啡的奧妙。
參考來源:
https://www.perfectdailygrind.com/2017/04/coffees-sweeter-others/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本文由「Sandbox Smart」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